在鲢鳙垂钓时,不少钓友会遇到各种让人困惑的情况,明明窝子里有动静,却总是钓不上鱼来。其实,这些问题大多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调整来解决,下面就详细说说具体的应对方法。
窝子里全是气泡,说明鱼已经进窝,但浮漂却没有动作,这很可能是饵料状态不合适导致的。鲢鳙主要靠滤食雾化的饵料进食,如果前期饵料雾化过差,无法形成有效的雾化带,就难以吸引鱼主动就饵;而如果后期还保持着过于松散的状态,大量雾化的饵料可能让鱼在远处就吃饱,没必要靠近钩饵。这时候就要注意饵料前期和后期的饵水比差异,前期为了快速诱鱼,需要依赖雾化效果,饵料可以调得干散一些,这样入水后能迅速形成雾化层,把鱼诱进窝子,此时饵水比可以控制在 1:0.6 左右;等鱼进窝后,就需要将饵料调整得湿黏一点,饵团也做小一些,形成小范围的雾化,让鱼必须靠近钩饵才能吃到食物,这时饵水比调整为 1:0.75 左右较为合适。通过这样的饵料状态变化,能有效解决窝有鱼但不吃钩的问题。
当浮漂出现左右晃动,却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顿口时,可能是钩饵所在的水层不对,鱼在钩饵周围游动时带动水流,导致浮漂晃动,但并没有真正吸食钩饵。这种情况下,可以尝试把浮漂拉下一个子线长度,通过改变钓点的水深,让钩饵处于鱼更活跃的水层。因为鲢鳙的活动水层会随着水温、溶氧量等因素变化,调整浮漂位置能让钩饵更接近鱼的觅食水层,增加鱼吸食钩饵的概率,从而出现清晰的下顿口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,就算有了顿口,扬竿却不中鱼。这可能是因为饵料雾化太快,鱼只是在吸食周围的雾化颗粒,并没有将钩饵吸入嘴中,顿口只是鱼游动时带动水流产生的假信号;也有可能是钩号不合适,钩太大鱼吸不进,钩太小容易脱钩。针对这种情况,除了调整饵料的湿黏程度,减缓雾化速度外,还要根据目标鲢鳙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钩号,一般来说,钓半斤到两斤的鲢鳙,用 6-8 号袖钩或伊势尼钩比较合适,更大的鲢鳙则需要相应增大钩号,确保鱼吸食时能将钩饵一同吸入,从而提高中鱼率。
附带钓鲢鳙比较好的时段,早上十点到下午3点。
总之,在鲢鳙垂钓中遇到问题时,要从饵料状态、浮漂位置、钓具选择等方面逐一排查调整,根据实际鱼情灵活应对,就能有效解决没口、浮漂异常等问题,收获满意的渔获。